首页 > 动态 >正文

四川已深度老龄化劳动力大省人口红利还在吗

2021-05-26 14:01:36  阅读:95694 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四川已深度老龄化,劳动力大省人口红利还在吗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人口大省四川面临“一老一小”问题对全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带来的挑战,传统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即将消减。

  5月26日上午,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公布。数据显示,四川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即少儿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47.1万人,占16.10%;15—59岁人口为5204.0万人,占62.1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816.4万人,占21.7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16.8万人,占16.93%。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8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5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98个百分点。

  从老年人口来看,四川呈现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老龄化进程加快等特点。

  2020年四川60岁及以上人口1816.4万人,总量列山东、江苏之后排第三位;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16.8万人,仅次于山东,位于全国第二。 四川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6.93%,比全国高3.43个百分点,仅次于辽宁和重庆,居全国第三位。

  不仅如此,2010年-2020年,四川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5.98个百分点,比全国快1.35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提高了2.48个百分点。

  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陈智表示,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占比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占比达到20%,为超老龄化社会。2020年,四川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6.93%,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对于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的成因,陈智表示,一是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偏低。二是出省务工人员青壮年居多。三是山青水秀宜居宜养,吸引老年人口入川安享晚年。四是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占比提高。

  长期以来,四川人口增长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四川多年来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一直比全国低2个千分点左右,出生人口相对减少,老年人口就相对增加、比重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快于全国。

  人口流动是影响地区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四川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青壮年出省务工是四川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同时,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厚的饮食文化和开放共享的包容性,吸引了大量周边省份如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外退休职工入川安居。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促进了老龄人口的增加。10年来,四川省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263.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3.15%,比2010年增加了112.5万人,比重提高了1.27个百分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使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客观上推动了四川人口老龄化进程。

  四川是人口大省,是全国主要的劳动力输出省份,其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是否还存在“人口红利”呢?

  陈智表示,“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通常用“人口总抚养比”来判断,“人口总抚养比”是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表示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当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就称为“人口红利期”。

  他认为,2020年,四川省总抚养比已达49.32%,接近50%的数量型人口红利临界点,表明四川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减少,传统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即将消减,但四川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达5204万,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同时,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就业环境的持续改善、职工退休年龄即将延迟、大批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创业就业以及教育的极大发展,使人口素质改善,人力资本提升,这些因素,使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依赖的新的结构性红利在较长时间内依然存在。

责任编辑:邓健

原标题:四川已深度老龄化劳动力大省人口红利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