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票据贴现充数普惠金融监管调整考核标准
本报记者/郝亚娟/杨井鑫/上海/北京报道
由于监管对于普惠金融投放的考核压力,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成为了不少银行“冲规模”的方式。然而,该业务风险敞口较低,在解决小微企业资金短缺效果上有限,且与监管倡导的“敢贷、愿贷、会贷、能贷”及“轻抵押、重信用”的理念相悖,因此,近日监管层发文指出在2021年普惠金融考核指标中将剔除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一时间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相比直接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票据贴现和转贴现的风险要低很多,部分银行以此充数完成普惠任务。事实上,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在于缺少抵押,而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并不属于该种情况。同时,市场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的收益持续下降,将信贷资源倾向于票据业务也不利于银行的盈利和信贷结构调整。
突击完成考核目标:规避风险+冲规模
对于通过票据贴现和转贴现来冲规模实现普惠“两增”目标的情况,银保监会实际上已有所察觉。在2021年银保监会一季度行业发展情况通报中,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丁晓芳直接指出了该行业现象。
丁晓芳称:“我们关注到,个别银行为了完成监管考核目标,存在用票据冲规模的现象,形成了形式上达到‘两增’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年优化了对‘两增’考核的口径,剔除票据贴现业务,进一步明确监管导向,督促银行真正聚焦小微企业痛点、难点。”
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下发了《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调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及监测口径,要求从2021年起,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两增”监管考核口径中,剔除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相关数据,即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均不含票据贴现及转贴现业务数据。此番调整后,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口径将更加一致。
兴业研究指出,在本次调整口径之前,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人民银行的统计口径中不包含票据,而银保监会的统计口径包含票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票据贴现具备标准化特征,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监管数据显示,2020年企业用票合计82.7万亿元,小微企业用票占比53.2%;用票企业合计270.58万家,小微企业占比达92.5%。
据了解,银行票据贴现业务量的飙升主要是在2018年,不论是大行还是中小银行,当时票据融资规模都出现了惊人增长,甚至有的城商行该项业务的规模一年翻4倍,而这一年也是监管实行普惠金融“两增两控”考核的第一年。
记者注意到,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在普惠金融考核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该项业务也被部分银行作为了落实普惠金融的重要路径。以一家国有大行北京分行为例,该分行在辖内各支行安排了小微票据业务专人专岗跟进营销,且各家支行开展业务竞赛比拼,当时一个月的新贴票据规模较同期增长超过300%,而一家分行就将年末票据贴现余额也定下了10亿元的目标。
对于银行而言,通过票据贴现和转贴现,既能完成普惠小微贷款考核任务,同时风险相对可控,一举两得。某受访国有大行人士坦言:“有些银行会通过票据贴现和转贴现来‘突击’完成监管的考核。到了季末冲一冲量,风险相对较低,对银行而言,牺牲一点收益。”
“银行做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冲规模也是为了规避信用风险。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点并不在此。”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企业票据贴现是一项低风险融资业务,不少金融机构一直在做,在进一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上作用有限。
该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票据融资通常是短期的,该项业务能够通过拉长中间环节来冲量,而企业端的融资却没有实际受益。“一家银行对企业票据贴现之后转贴出去,形成多家银行的票据融资规模增加,但是企业端的融资额却没有增加。”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员李凤文指出,一些银行机构之所以通过低风险的票据业务完成普惠金融考核指标,原因有两个,一是票据业务规模大,容易通过贴现、转贴现调整信贷规模,在短期内就能够把量做上去;二是票据业务风险较低,而且有资金保证,只要审查票据是真实的就不容易出现风险损失。“而贷款则风险相对高一些,一些银行对小微企业存在某种担心,害怕出现不良贷款,害怕被问责,因此不愿发放贷款。”
从收益角度来看,一家国有行普惠金融人士补充道:“票据贴现不同于常规放贷业务。前者是一锤子买卖,收益很小;而常规放贷业务,银行员工需要通过尽调去了解客户,整个过程服务下来,客户的结算、收益都留在银行里,除了项目本身,还能带来额外收入。”
李凤文表示:“支持小微企业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监管指标,甚至有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以及大项目、大企业,这就偏离了政策的导向。银行机构要转变经营观念,树立为小微企业服务理念,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把监管政策要求切实落实到位。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强化监督检查,督促银行真正聚焦小微企业痛点难点,切实提高信贷资金投放效率,将小微金融做得更加精细和扎实。对于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弄虚作假的银行机构,要及时督导予以纠正;问题严重的,要依法依规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以切实支持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考核压力增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合计42700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合计为152672亿元,后者占前者的36%左右;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合计为151000亿元,即银保监会相较于人民银行的统计规模多出大约为1600亿元。2019年以来,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的统计口径差异在-800亿至1800亿元左右,自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均为银保监会的统计规模高于人民银行。
按照兴业研究的测算,计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口径的票据贴现和转贴现规模在2000亿元以内,在全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口径中占比1%左右,在票据贴现余额(8.4万亿元)中占比2%左右。
那么,此次调整后这部分普惠小微贷款如何释放?前述国有行普惠金融人士向记者透露,该行普惠小微贷款中,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占比为个位数,此次调整对其影响较小;不过,一些股份行可能“受伤”严重。
他分析,股份行和国有大行的普惠客户有一定重合度,前几年国有行加大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投入,小微贷款增速较快;而股份行这部分实力稍弱,考核压力较大。
记者注意到,经过了2018年至2019年票据贴现规模的暴涨之后,部分银行2020年该项业务的规模有一定的回落。
“票据贴现的收益率目前是远低于直接贷款的收益率。”上述受访国有大行人士称,票据贴现的收益率大约在2%左右,而贷款的收益率超过3%,从银行提升盈利能力来看,信贷资源应该倾向于贷款,相应减少贴现和转贴现的规模。“为了冲规模完成普惠考核,这种做法并不利于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信贷结构调整。”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家银行而言,贷款业务的客户黏性更高,并有较好的客户忠诚度,而票据贴现类业务流动性较强,规模过大对经营也会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指出,对于普惠小微贷款,银行可通过加大科技手段降低普惠金融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可将小微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现金流、信用记录、交易情况等信息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基础,完善基于信用的信用新模式;考虑到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波动性大,银行一般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严格控制,将贷款期限限制在1年以内,建议大力倡导和支持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对经营稳健、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可给予3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支持。
“完善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和抵扣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损失准备在税前计提,对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提高银行小微企业不良容忍度。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核销政策,简化核销程序,加快核销速度,扩大商业银行自主核销权。”李佩珈建议。
“监管对普惠的考核除了有数量上的要求,更加注重结构指标,如信用贷投放比例、首贷户等,这也意味着银行需在实质性普惠贷款上下功夫。”前述受访国有大行人士认为,监管对于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的考核衡量标准也在逐渐多元化,规模冲量的作用也很小。
责任编辑:王婷
原标题:银行票据贴现充数普惠金融监管调整考核标准